伪满洲国的三大国策包括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、大规模的农业移民的开拓政策,以及后来的北部边境振兴政策。
在1936年9月召开的汤岗子会议上,《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》被率先提出。关东军、伪满政府和满铁的有关人员,集中到汤岗子温泉召开重要会议,制定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的先行基本方案,关于钢铁、煤炭、铝等重工业物资,车辆、汽车、飞机等军需制品,米、麦、饲料等重要农产品等约20种生产,都订出五年后的生产能力指标及各年度末的生产能力。
与此同时,《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》同步实施,据《开拓肥沃荒地振兴农业国策,采纳实体意见移民计划》记载,截止1939年9月,已经有33个集团开拓团成为伪满洲国新的基层行政村,其中千振和弥荣最为知名,随着1945年伪满洲国解体,此项计划被迫停止,开拓团因此付出巨大伤亡。
伪满洲国北边振兴计划则是伪满后期出台的国策,面对诺门坎战役的失利,以及苏联的日渐威胁,伪满当局在北满地区开展一系列建设,《北边振兴三年计划》顺势出台。主要范围覆盖北满地区的牡丹江、佳木斯、齐齐哈尔及哈尔滨等城市,包括在满苏边境地区设置军事工程,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北安、东安两省也是这一时期设立的,然而这些举措最终还是未能抵挡住苏军的猛烈进攻。
三大国策看似是对伪满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,实际则是殖民者打着振兴民生的障眼法,引发后人深刻反思。